Menu Close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mitā Sūtra)第7講

日期:2015年4月25日
唐三藏師法玄奘奉旨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傳講

己三釋於無相果所生之疑

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於汝意雲?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是所謂耶?」

世尊問:“須菩提,你意念如何?是否有任何法,如來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或者是否有任何法,如來已經宣說?”

世尊問:「善現,你意下如何?(法身)如來是否曾得到過一些實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法身)如來是否曾開示過一些實有的教法?」

善現答言:「世間,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菩提;亦無有少法,是如來、應、正等覺所說。」

須菩提回答說:“不,根據我所理解的世尊所說,不是這樣的。”

善現答道:「沒有,以我聽過世尊的開示,從沒有提及如來曾獲得過實有的無上正覺,亦沒有提過如來曾開示過實有的教法。」

所謂無相果是指法身佛,佛用如來表示法身佛,故稱如來法身(註48)。一般來說,菩薩以無相修行,見無為真如,證法身如來。有人會起疑問:佛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斜三菩提(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又向弟子宣說如何能得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教法,此一切皆有相果;與先前所說的修無相因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教法,此一切皆有相果;與先前所說的修無相因得無相果顯然有矛盾。

為解釋此疑難,佛便向善現先作問:「法身如來是否有得證無上正等正覺呢?是否有向弟子宣說有關的教法呢?」經文中所說的如來、應供和正等覺都是對佛陀的標識,而透明標識在《大般若經》更常並出現。

善現長老的答案是否定的。 「依我所領悟佛的言教內容,如來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根本不可能有能證、所證;執著有能證、所證,能說、所說,一定不是如來的意念(註49)。」接著他後續以二重理由解釋無相果既不能得,法亦不能說。

「何以故?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所證、所說、所思惟法皆取不可,不可宣說;非法,非非法。」

為什麼?此法如來已知,已示現,不可得,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如來所證得、所思惟和所宣說的無為法,都是不可執取,不可言說的;為何不能說是實有,亦不能說是實無。

總的來說,無為法即是真如。無為法與凡夫由意識虛構出來的實法不同,「無為」是指無自性,「法」不是偵指存在的東西,而是以名言安立,菩薩透過修行以深淺的無漏智達到涅般若的對應高低境界。世親菩薩從唯識角度以「真如」解釋無為法,如《論釋》說:「『非法、非非法』此據真如道理而說。彼非是法,謂是法『無』(唯識宗慣以『無』表示空,而中)觀慣以無自性表空。復非非法,即是經文中「非非法」 ”,由於無為法至無自性為體,亦即真如;所以不是實無。另外,無為真如是離開一切心心所活動的,所以如來無法、可說,聽者亦不能聞法、非法的教法。(註51)

「何以故?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

為什麼?因為絕對者會尊崇聖人。

另外,由於賢聖們修行真如無為時有深淺的境界,所以有修行上不同的高低階出現。

無為法不是一諦聽的本體,而是由名言安立;相表菩薩透過修行而以無漏智達到與涅槃相應而有高低不同的境界。在未聞涅槃前,能世俗諦來分別於無為真如得滿分清淨者名佛,部分清者為菩薩;因而安立不同賢聖階位。因上述佛作為無為法的無為法不可取,不可說;於是產生疑問:為何二乘聖人有聲聞四果、解支佛果等可取之果?又為何往昔釋尊為七地菩薩時,於燃燈佛處能聽教法,並能得第八地果位?又為何菩薩經歷劫修行,積無量福慧,成就三身;變現報土攝受地上菩薩,並在報土上說什深教法?這都是對無為法不可取、不可說的質疑。

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論》中,以證得「智相法身」來解釋佛說。他認為菩薩如得無上正等正覺,並對信眾說法,這就顯出菩薩證得法身。另外,無著菩薩以「無分別義」來解釋「無為」;各地「無為」佛陀二。 「初無為義者,三摩缽帝相應,及折」伏散亂時顯故;第二無為,唯第一義者,無上覺故。 」先前是廣義的「無為」,修行人時時刻刻在三摩地狀態,並能折伏散亂的乃至是安住「無為」;換言之,當修行人入定時,消滅一切散亂,面前的就是真如無為。此時正義,指佛陀圓滿覺證無為真如。

佛陀欲菩薩菩提無相修行得無相果功德比有相修行殊勝,並呼應「雲何修行」中,大乘菩薩不應為世俗目的,而應只為成就無上菩提而修行;他舉起外財施與聞思修行本經的功德作一比較。

己四初重功德較量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依據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死!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說為非福德聚;故如說名福德聚、福德聚。

世尊又問:須菩提,你想想,如果有一位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寶充滿這千萬億世界,然後布施給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他們能因此而獲得大量功德嗎?須菩提答道:“偉大的世尊,偉大的善逝,這樣的福德資糧是多麼寶貴啊!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福德資糧是無資糧。所以,如來才這樣說福德資糧。”

佛繼續問:「善現,你意下如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金銀等七寶盛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然後用來供養如來、應、正等覺(等);他們會因這種供養聚得到大量的福德嗎?」善現長老回答說:「很多啊,世尊!

佛首先堅決透過布施給眾生、供養三寶福田在世俗來說是可以累積福德的,而這些福德果報亦可以歸屬(註52)於布施者。在了解經義前,我們要先註意三點常識上的問題:第一,許多譯本包括秦譯鳩摩羅什、魏菩提留支、陳真譯義、唐譯玄奘和義淨譯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求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這句話時,都沒有說明布施給誰;只有隋譯達摩笈多和梵文字分別特別指向以佛為福田。而我在不違原典的大前題下,用布施眾生和供養福田來兼容兩種譯法。第二,所謂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指一個大千世界;以小世界為單位,一千小世界為一千世界,如此類成三次,便成大千世界。賢聖,佛說很有功德,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人會問:如此金銀等七對寶賢聖作用甚少;施予予有需要幫助他們離苦,倒是有意義的事;所以前面提到的譯師,包括奘法師去,都翻譯成持用布施的事;所以前面提到的譯師,包括奘法師去,都翻譯成持用佈;然布施的對像是福田、恩田抑或悲田;均必須是「不相想而行布施」的無相佈施。

最後,我們要注意福德聚中的「聚」字的解釋。聚,梵語塞建陀(skandha),有儲存和供應二意。福德能在修證無上菩提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四福德能儲存,正如前面經文說當生、當攝無量無數福聚;「生」指福德生起,「攝」指生起後福德仍能相續薰習不斷;其次福德為修證無上菩提的修行人提供了每期生命都生活快樂得更美滿的助緣。所以佛說「福德聚」能儲備福德。另外,是否可以佛認為福德雖然崩潰無上菩提提供資糧助緣,但福德本身並非直接無上菩提;所以說為「非福德聚」(註53)。而經文「福德聚、福德聚者,如說為非福德聚;故如說名福」德聚、福德聚。 」應解作:以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目的是上供福田、下施眾生,在世俗講有很大福德,然而這種財施卻不能招感定善解脫的出世福德聚(註54),但仍能在世俗招感勝生安樂最有價值的福德聚。

註:

  1. 本經釋第二十五疑雲:「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2. 對應此句秦譯本雲:「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註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謂定法,是指執著有自性之法,這都是由妄識而來,執著定法就是說諸法有自性,與無為真如不相應。
  3. 參見《論釋》頌十七的釋文。
  4. 世親菩薩在《論釋》頌十七雲:「化身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非二取,說法離言闡述。」
  5. 根據義淨法師譯世親菩薩《論釋》雲:「由其聚聲,有二種義,一是聚積義,二是肩荷義。」所以「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可成以布施累積的福德,可以是積聚,功德可以歸屬於布施者。
  6. 如《論釋》雲:「彼福積聚,說為福聚;由其不能持荷菩提(福德不等於菩提),說為非聚。」
  7. 依世親菩薩說法世間的福德聚,是自己信受行持《般若經》,模仿他人宣說《般若經》。 如經雲:「彼法門究竟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

應用思考問題

  1. 無相果是指法身佛;有相果是指化身佛。 《能斷金剛經》一向恭非相具足的法身佛是真佛,勝相具足的化身佛是假佛。但反對者以歷史上的釋尊為例,說化身佛在菩提樹下能證無上正等正覺;並能向聽者宣說三藏十二部經,故承有相因亦得無相果,與前說無相因得無相果相違。如此便引引延伸疑,由法身佛無相果所生之疑,佛如何導引善現長老解答此疑問?
  2. 「無上正等正覺」是無法得?而世親菩薩能夠釋尊「亦非說法者」呢?試述之。
  3. 善現長老說世所證、所說和所思惟的無為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說;又忠告我們為何由於這些法是「非法非法」,所以不能以此無為法有「法想轉、非法想轉、想轉、非想轉」呢?
  4. 善現長老強調一切:二乘之四果聖賢乃至大乘之佛和地上菩薩皆是無為之所顯。換聖言之,依四果人及十地菩薩修無為法的深淺,決定他們修行階位之高低。你能詳細解釋嗎?
  5. 何謂無為法?無著菩薩以無分別來解釋「無為」,因無為法取不可,所以要證得「智相法身」(無為法),必須用無分別智,所以見道(見法身)時先以根本智見道,根本智才是無分別。到下一剎那的後得智,具在名言上證果等事。試將此理論解釋斷聲聞得果是取疑(第四疑)。
  6. 無著菩薩以「欲得法身」來解釋「持戒修福」、「二無我」、「無為法」和「福德聚」。欲得法身份二:「言說法身」解釋持戒修福、二無我;「證得法身」中「智相法身」解釋無為法;「福德法身」解釋福德聚。試依無著菩薩這種分科,重新鋪排《能斷金剛經有關》部分。
  7. 為求呼應「菩薩不滅於事應行布施」,菩薩不為世俗任何目的,而只為成就無上菩提而修行;所以佛提出「無相修行」比「有相修行」殊勝,於中菩薩首先出現數量的外施財、無數量的外財施、每日以恆河沙數身命布施、長時捨身布施這四種不同程度的布施,與自受、為他人說《能斷金剛經》中任何四句偈相功德孰勝;其結果是晚上,因能得無漏般若智,故此比較可貴;試分別言之。
  8. 試解釋:「福德聚、福德聚者,如說為非福德聚;故如說名福德聚、福德聚。」這句話。

主辦單位: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七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