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16年1月30日
唐三藏師法玄奘奉旨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傳講
乙二第二週為初基菩薩釋疑除增上慢
丙一善現請教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
須菩提問:世尊,應如何起菩薩行,該如何進步,該如何調伏自己的心?
善現長老在佛前問:「世尊,請問那些發心趣向大乘的修行人,要激發和保持什麼意趣來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有什麼有效方法能發揮般若波羅蜜多?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稍有時生起增慢,又應
丙二 正確回答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發起如是之心:『我當皆令一切有情,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一切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情得滅度者。』何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薩有情想轉,無情得
世尊回答說:「須菩提,若有人發菩提心,應當作是念:『我應當度化一切眾生,使他們得涅槃,得無餘涅槃。』然而,雖然眾生得涅槃了,卻沒有一個眾生得涅槃。為什麼呢?如果菩薩有『眾生』的相,就不能稱為菩提」。
佛答善現長老說:「凡是趨入菩薩乘的修行者,應當這樣發心:『我定當引導一切有情涅槃,達致無餘依涅槃界。雖有無量有情被引導達致涅槃,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有情被引導達給涅槃!為什麼呢?善現,如果菩薩執著離身有一個菩薩。
佛緊接初週為初學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人釋疑和遣除他們漫無目標,散亂修學之心;當他們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稍有寸進,生起未證謂證的增上慢時釋,尊為遣遣除他們的增上慢及繼續釋疑而進行第二週說法。何以見得修行人有增上慢?因為若真證得般若波羅蜜多這種無分別智,是沒有人我執、法我執;亦根本不會說出「我能發趣菩薩乘」、「我能修行」、「我能攝伏自心」這些說話;所以若有「人我」、「法我」,例如我想、我能無情為令他們冥證真如,釋尊便為這些人遣除增上慢亦,有恆耐煩地為除他們的障礙而接續廣釋十七種疑難。
丙三廣釋眾疑
丁一 釋能住、能修、攝能伏是我之疑
「故者何?若諸菩薩摩訶薩,不宜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同樣,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了靈魂或人的念頭,那又如何呢?為什麼?發菩提心的人,不屬於佛法。”
「為什麼?如果菩薩生起一念實有一個『我』,又或實有『有情』、『命者』、『補特伽羅』的話,就不能稱為菩薩,為什麼?善現,因為根本就沒有一種實有東西,叫做『發趣菩薩乘的修行人』!」
世親菩薩解釋經文:「為何經文重覆說何雲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佛的意思是說當修行人生起『我住於菩薩大乘,我如是修行,我如是攝伏其心』,並視自己為真實的菩薩的話,於是他『說是心障,違』於無住心』!菩薩因增上慢控制其心,所以生起實我、實法的意頭;若內心執著實我、實法的話,又怎能出現無分別智!
無菩薩在註釋中沒有岔第二週說法,而將整段經文判為菩薩第十五個行所住處-「於證道時遠離喜動」。這也是對治修行人生起「我相」形成意相障礙時第十一個方法。無著菩薩說:「此下第十五,於證道(真如)時遠離喜動。依障十二種中,為遠離自取故。」是說:若修行人在證入真如時,就不能有「我住於大乘,我如是修行,我如是攝伏心」等「自取」的念頭;否則,當修行稍有寸進時,例如當加行位勝進至見道位的修行人將見真如法身時,若內心有「我相」,產生「我能成就見道」這樣喜動其事,則障礙證入真如。
有人質疑:「既然佛說『無有少法名發趣菩薩乘者』,則無菩薩,那麼誰人修行?」
丁二釋無菩薩之疑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菩提不?」作是語已。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菩提。」說是語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有什麼法,能讓如來在燃燈如來那裡,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呢?”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任何一種法,能讓如來在燃燈如來那裡,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佛對善現長老說:「你意下如何?佛前昔在燃燈佛前是否有得到丁點兒實有的教法來證得無上菩提呢?」善現長老回答說:「世尊,據我的理解,如來在燃燈佛前就得到了一套實有的教法證得無菩提!」
前文提到證真如時不能有任何「我相」生起,例如我住於大乘,我如是修,我如是攝伏自心;否則會障見道,不能生起般若波羅蜜多。故佛方面強調,在比喻的世俗修行到證真如時──有五蘊身的菩薩是假有,故必須遣除此由名言、因緣會聚而假有的菩薩上所產生的實我、實法之分別;在此前提下,分別無智才有機會生起,冥證真如。於是有人質疑:「如果沒有一種有效的教法,修行人怎能冥證真如?」
佛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若有少法證、提列多提正等覺不宜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善現,以如來無少法能證阿耨多羅疏三三菩提,是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授我記言:『當汝脩等神。
世尊說:“是故,燃燈如來為我授記:‘年輕婆羅門,你於未來世,將為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名號釋迦牟尼!’”
佛印可善現長老說:「對啊!對啊!善現,如來在燃燈佛前若果有實法能證無上菩提;燃燈佛就不會授記我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正好,如來在燃燈佛前確實無」丁點兒實法去證得無上菩提,就是因如此;燃燈佛當時才授記我:『你這年輕的儒童(摩納婆),於未來世間會成為如來、阿羅漢和正等覺,號釋迦牟尼佛。 ’」
在釋尊修行成佛的經歷中,確實出現過燃燈佛為釋尊授記,前置當時還是第八地菩薩,身份是儒童(納婆)的釋尊,於未來世將成佛,號釋迦牟尼。但這些經歷都是如幻如化,在真如法身中,了不可得。我們了解一點,能證得無上菩提的般若波羅蜜多,本身是一種無漏無分別智;換言之,當般若波羅蜜多作業時,一定是無能取和所取的。 所以無論修行人見道、地勝進,乃至到最後心入金剛喻定成就無上菩提時,一定先經過根本定,以無別智斷除每個修證階段的特別的煩惱與相應障,如果當時有法我相想、人我相想,就會引發或粗或細的二障密碼。所以釋尊在說般若法門時,非常強調修行人要不執著甚至要遣除法我、人我才能見得真如,與及成就無上菩提。釋尊接受燃燈佛的授記當然不;所以釋尊是經文就是說,如果釋尊有燃燈佛曾教授一實法去證得無上菩提,那隻是增上慢;釋尊連第八地菩薩也做不成,遑論成就無上菩提;甚至燃燈佛也不會為祂授記。只有釋尊不執著及遣除法我、人我;才能從第七地順利勝進到第八地;這樣,燃燈佛才會庇佑衪,授記祂。
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論》中提到修行人若執我,諸佛就會遠離他,就會產生「無教授」這第十二種相(註88),所以無著菩薩以菩薩第十六個應修持的階段-「求教」來治「無教授」。意思是要修行人遠離「我相」的執著,只有不執著我見,遠離我愛、我癡和我慢;才能保持與善知識師的嚴道尊關係,以鞏固道友同輩間的和合。
註解
- 《論釋》頌歌四十四。
- 修行人因我執著而產生的十二種障礙,在前面講已詳述。 「雖能自攝而無教授」,是指雖然修行人能修行,但因我執著而生起我慢,導致沒有善知識從旁指導,終不能發展出般若波羅蜜多。
應用思考問題
- 何以見得第一週喻示是佛為教凡夫修行般若法門,先指引散亂而釋十種疑;而第二週喻示是佛為修行已有一段日子,仍因帶相修行未得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釋想自己已得初基菩薩;佛為之十七種疑而令其因而增上慢?
- 善現長老今問諸有發趣菩薩乘的修行人應雲何何?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佛怎樣回答?與前次作答何異同?試分析之。
- 佛多重加持證真如時須有般若波羅蜜多這種無分別智生起,故行者若有我想、法想,便不能修成般若法門;連見道位都未達標,遑論地勝進斷餘二如《三十頌》頌二十七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真如);以有所得(我想、法想)故;非實住唯識(不能見道)。」試引有關經文以對。
- 其中佛說:「無有少法名發趣菩薩乘者」,換言之,即是無菩薩,故為何釋尊往昔在燃燈佛前因大眾奉持,以發布地;暫伏俱生我執而得入滅盡定,由第七地勝進至八地論述法;並獲牟燃佛述未來世成論述之解釋。 (在妄想的世俗中確有如幻的化身「儒童」蒙燃燈佛的化身授記,但若「儒童」以釋放施讓燃燈佛於其上途時,生起實我、實法想;又怎能暫時伏生我執而得滅盡定?無滅盡定,安能勝進至第八地呢?)
- 為何佛說,若有少法能證無上菩提,燃燈佛就不會為衪授記;若無少法能證無上菩提,燃燈佛就不會為衪授記?這和我們凡夫在「得失」的觀念上明顯矛盾。試分析之。 (提示:真如必由「無所得」的般若智「證得」!)
主辦單位: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