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徑尋蹤,鐘沉殿角,袈裟凝佇。
蟻塚傾天,雲袍仰嘯,聲裂蒼崖樹。
萬千鱗甲,輪迴骨肉,認作故親啼訴。
藏經閣老,攤開梵夾,指破悲淵深處:
「芥子須彌,針鋒血海,俱是彌陀土。」
晚課迴向,蒲團影裡,暗把螢燈重數。
待明朝、振衣澗畔,拾君淚去。
初啟
廟堂清幽,紅衣小僧們圍坐在青石階上,討論修行的根本。有人輕聲道,若無大悲心,則一切戒律、禪定、智慧都如空中樓閣;眾人頷首,將大悲視為修行的核心。細節卻無人自信能道,唯有向方丈求教。
—
尋找方丈
清晨暮色交替,紅衣小僧們走遍殿頂、靜室、浴池,卻不見方丈影蹤。香煙繚繞,鐘鼓寂靜,禪房無人,眾人心頭不免浮起焦躁。方丈深居簡出,卻從不於眾時失聯,如今連法號也不曾傳回。
—
後山驚見
終於,一位小僧提議前往後山古樹下探尋。蜿蜒山徑上,青苔軟滑,溪水潺潺。走至半山腰,見方丈立於蟻丘前,仰天仰首,聲聲長嚎。聲音淒切,似泣亦似誦,迴盪於山谷間。紅衣小僧屏息,唯恐驚動,靜靜退下山坡。
—
藏經閣的解答
將此事回報藏經閣的一位老和尚,他放下經卷,沉思片刻,緩緩說道:
– 方丈今朝修持的,正是大悲心的至深境界。
– 在他眼裡,山腳下的螞蟻,不僅是小蟲,而是輪迴中受苦的親眷。
– 他為了這些微小眾生,向天長嘯,祈請阿羅漢與菩薩前來解救。
—
大悲的延展
聞此,紅衣小僧方才理解,大悲不僅是悲憫,也包含了無畏和勇氣——要感同身受地承擔他人的痛苦,甚至為了救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悲泣呼號。
—
化悲為行
回到大殿,紅衣小僧們心中各自燃起了新的火焰:
1. 拓展慈悲的對象,連一粒塵埃也不忽略。
2. 以行動證證悲心,布施、護持且身體力行。
3. 在日常禪修中,觀想眾生之苦,自我磨礪不退轉。
—
大悲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一種以血肉之軀承受他者苦難的堅定意志。紅衣在晨光中微微閃耀,他們彷彿看見方丈在山間的背影,也看見自己未來的行路。
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