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衣夜立。正梵閣煙輕,風漾經隙。一杵疏鐘渡水,石階凝白。長老誦到「諸相非相」,忽簷牙、墜露堪拾。萬象歸雲,千峰止浪,此心初識。
記當時、蟾光似織。便攝入靈臺,磨作珠色。從此行藏,長伴鏡奩虛室。任它山雨沾泥淖,向芒鞋、自照幽寂。指邊明月,掌中即是,不須尋覓。
紅衣小僧立於藏經閣外,夜風輕拂檀香微煙。月色如水,灑落在青石階上,映出他紅袈裟的輪廓。庙内長老聲聲念誦《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寂靜中擴散,似有靈光指引無形的心田。
小僧低頭凝聽,他的思緒像湖面般平息,內裏卻暗暗翻湧。外界萬象,先前在他眼前奔走不已,此刻忽然成了遠方浮雲。長老的聲音化作一道門扉,開啟了他看見自身本具光明的契機。
當那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響徹於石壁之間,小僧心頭一震。他體會到,所有形相不過心識所現,執著於形相反成妨礙。他記下這句話,像握住一把鑰匙,將它細細磨在心上。
他抬頭望向天際明月,突生一念:何不將這輪清輝化作掌中夜光珠,隨身照明?如此,無論行住坐臥,皆可攜佛性之光,驅散無明之暗。這念頭在心中落地,宛如種下了一株明心之樹。
於是,他合掌靜觀,想像夜空那輪白玉盤緩緩降至掌心,化為一顆晶瑩明珠。那明珠並非他創造出的物質,而是他本心自有的光。每一次呼吸,他都感受它穩定而溫暖地發光,猶如一支不滅的電筒。
翌日行走山徑,山風吹拂時,他在心中念:「掌中夜光,永不浸滅。」草木、石礫、鳥鳴,都成了夜明珠的映射,提醒他時刻覺察內在光明。即便在山雨突至或泥濘中跌跤,他也憶起那輪月色與掌心明珠,迅速回到正念。
他將“指月”與“持珠”合一:眼見外境如手指所指,內心明珠自照;既不緊握,也不放逸。日復一日,這簡單的觀想成為他最親密的伴侶──在庙裏打坐、村莊祈福、獨自夜行,都不曾離開。
紅衣小僧最終明白,這份訓練並非遙不可及的禪堂秘法,而是我們每日都能實踐的心法。只要將月光之喻轉化為掌心之珠,無論身處何地,點滴念頭皆可化作照明,照見當下真如,照見如來自性。
202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