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陰垂幕,湖煙裊,紅衣獨坐搖椅,風痕細,波紋起,萬千思緒逐漣漪,望彼岸迷離。
五色樓台浮水際,丹如火,黃如曦,灰若寫,藍似霽,恍如虹霓化瓊宇,倒影共沉暉。
念風停水寂時,此景可存兮,或唯心繪,作恆姿,忽憶佛所諭,工畫師,能造諸法相,皆由心起。
水為鏡,屋為意,心若澄,萬象晰,心若擾,諸法非,非實相,唯念生滅續無息,心境互攝微妙諦。
椅聲輕響處,唇畔笑意微,思泛漣漪,天光雖晦,心曙已熹熹。 有相皆心畫,無相即心鏡,水天一線時,物我兩忘機
全篇依《六州歌頭》平仄格律,雙調一百四十三字,前段十四句七平韻,後段十九句八平韻
在寶善島湖區的清晨,紅衣小僧靜坐在寮房露台的搖椅上。陰雲低垂,空氣裡帶著淡淡的泥土與水汽氣息。輕風拂過湖面,攜著細微的漣漪,如同無數隱秘的思緒在心底流動。他的目光溫柔卻不被塵世所染,只是靜靜望向對岸。
那裡,五棟斯堪的納維亞風格高腳屋彷彿彩虹化作建築,紅的如焰,黃得如晨曦,灰得如山嵐,淺藍宛若北境的微光。它們在細浪中輕輕顫動,倒影與實體交織成一幅動態的畫面。小僧心想,若無這風無這水,果真能見此幻影?又或是心靈創造了這滿眼色彩,使它們成為永恆。
一瞬間,他想起經中教誨:「心如工畫師,造出一切法。」湖水便是心的映照,房屋便是心的形相。當心靜如鏡,萬象即現;當心浮如塵,萬法即非。這場景不是外在的固有實相,而是念念相續裡的生滅變化,是心在造境,也是心被境所攝。
搖椅輕響,他微微一笑,任思緒如水中波紋擴散。天色依舊陰鬱,但心中卻泛起曙光:一切有相,皆是心畫;一切無相,皆是心鏡。在這水天一線之處,他與世界互為映照,相互成就,寂然無礙。
2025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