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天孤嶼臥蒼茫。碧瀾長,繞岩疆。 萬古潮痕,雕就洞幽藏。 高低參差如耳廓,收汐籟,轉空章。
紅衣小僧坐雲廊。閉目聽,隨浪起伏。 或急如鼓,或緩似琴揚。 天地低吟無字偈,風鹹潤,洞清涼。 昏暉漫染袈裟赤,火微芒,靜中燃。 自然道場,無鐘鼓經幢。 唯有濤聲澄世慮,千疊響,一燈涼。 感言散文
寶善島靜靜地橫臥在海天之間,四周環繞著碧藍的海水。島嶼的岩岸經年累月受海浪拍擊,雕琢出一座座深邃的海蝕洞。這些洞穴或寬或窄,或高或低,宛如大自然的耳廊,將潮汐的聲音收攏、迴盪,化為一曲曲無字的經文。
每當朝陽初升,或夕陽西沉,紅衣小僧們便靜靜步入洞中。他們盤膝而坐,雙目微闔,讓心隨著浪聲起伏。海水拍擊岩壁的聲響,有時如鼓點急促,有時如絃音悠長,層層疊疊,彷彿天地在低語。
小僧們稱這樣的修念為「聽濤」。在他們心中,這不是單純的聆聽,而是一種與自然同呼吸的修行。浪聲既是師,也是友;它提醒人世無常,卻又昭示萬物循環不息。
洞外,海風輕拂,帶來鹹潤的氣息;洞內,靜謐如寺,唯有濤聲回響。紅衣在昏黃的光影中顯得格外鮮明,像一簇簇火焰,卻燃燒於寧靜之中。
寶善島因此成為一座天然的道場。這裡沒有鐘鼓木魚,沒有華麗殿堂,只有海浪與岩石,只有天地與心靈。小僧們在「聽濤」中學會了安靜,學會了放下,也學會了在無邊的聲浪裡,尋得一方內心的澄明。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