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鏡納千江,亙古浮沈語。
冷羽寄餘溫,雙翼開闔處。
同體悲風渡海來,一抱春回駐。
散文
潮水帶來寬闊的沉默,像一面沒有邊際的鏡子,映出世界的變動與恆常。海是大的包容,也是無聲的教誨:潮起潮落提醒我們一切有為皆在流轉,深處藏著既冷冽又溫柔的力量。當風把鹹味和遠方的光影一起送來,人的心便被拉到那條看不見的界線——既朝向遠方,也仍然在岸邊守望。
紅衣小僧站在退潮的沙上,紅色不是驕張,而是一種標記:它標示他已選擇一條責任的路,既與世隔絕又深深扎根於世。少年身體小,視野卻拓展到海的盡頭;他的靜默是修行,也是傾聽,是把自己的脆弱當作一面鏡子,去照見他者的疼痛與需要。紅,成為行願的顏色,提醒我們:初發的慈心可以既柔軟也堅定。
那隻灰白的海鷗被抱在胸前,羽毛還留有海的寒意。牠不是被馴服的獎賞,而是一個有情的存在,一個在被救護中仍保有尊嚴的個體。小僧的雙手不是霸占,而是守護;牠的半展雙翼不是掙扎,而是信任。這一抱,說明了倫理的最簡單形態:不只是憐憫的想像,而是以身體為界,把他者的重量承擔在自己的胸膛上。
三者合一,構成一幅當代的菩薩像:海給予視野與無常的課題,紅衣小僧以初心回應,海鷗以生命訴說被扶持的現實。這不是戲劇化的救贖,而是平凡的日常實踐——在每一次伸出手的瞬間完成互依的契約。互依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具體的呼吸,是在自我與他者之間建立起無數脆弱但真實的連結。
若把這一切抽成一句話,就是同體共生:我非獨立於你,正如你也非獨立於我。菩薩精神在此顯現為一種動作的倫理——不是高處的宣講,而是靠近、擁抱、承接那份不被看見的重量。它教我們把慈悲變成可觸的行為,把無常變成每天可做的選擇。
最後,海仍在,潮還會來回。那抹紅會隨時間褪去,也會再次鮮明。重要的不是畫面是否永恆,而是當風起潮落時,有人願意伸手;當生命顫抖時,有人願意把對方抱在胸前。這就是同體的契約,這就是菩薩的日常經行。
#dzogchenmeditation#spirituallife
#attainbuddhahoodthroughmeditation
#littlemonkinred紅衣小僧#compassionatecare
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