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沁園春·神山中聖時聖地聖心

霧縐晨光,澗鎖靈漪,石漱古音。正苔階三影,紅衣渡霧;松濤一脈,碧岫浮金。鐘剎凝雲,苔碑飲露,法界巍然世外深。

風回處,有經幡垂露,漫寫空林。聖時何處追尋?但契得、雲煙抱樸心。看蓮臺骨相,無言守寂;檀波顫動,有跡傳襟。合掌潮生,低眉塵落,遍與蒼崖證梵箴。歸來後,覺肩山減重,衣月盈衿。

感言散文

在薄霧與晨光交織的邊緣,心像那鏡面般的池水,靜而不死。三位紅衣小僧踏著風化的石階,合掌而行,步聲在峽谷間化為細微的波紋,向著一處已被歲月刻劃為神聖的所在前行。那裡不僅有建築與供奉,更有時刻在等待、在應和、在回應的聖性,一個與人心相遇的瞬間。

聖時

清冷的早晨,天與地之間保留著呼吸,農曆初十的聖日像一條看不見的經脈,把人們的日常牽到此處。僧眾整齊而恭敬,冠髮掩映,袈裟在微風中低語。他們的步伐不急不緩,如同一首低聲的祈禱,讓時間減速,讓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有重量。當聖水被端出,光在水面上顫抖,人們的眼神集中不到一處,卻彼此照見。那一刻,整個山谷像被一個無形的鐘聲敲響——既簡單又莊重,既平凡又崇高。

聖地

寶善島的定心寺在山腰中藏身,石橋、古塔、苔蘚與松影共同構成一幅被人與自然共同繪就的畫。法報化三身金剛持殿內的三尊靈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蓮華生大師,不僅是形像與象徵,它們以沉默的方式持守著一個共同的場域:供奉過往、守望當下、召喚未來。薄霧像是這裡的禮儀,用朦朧隔開外界的雜聲,讓每一塊石、一片葉都被重新命名為神聖的器物。腳下的石階被無數雙足磨圓,橋下的溪流悄然唱著古老的頌歌,整個聖地以一種不炫耀的宏偉告知來者:這裡可安放靈魂的重量。

聖心結合

當聖時抵達聖地,聖心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相遇。三位小僧在水前合掌受洗,他們的手心與水面相接,像是把個人的塵埃遞交給山、給風、給古塔後方深藏的傳承。周遭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回應——有默默垂淚的信眾、有唸誦經文的僧侶、也有在角落裡緩緩合掌的遊人。那一瞬,個體的悲喜被一股更大的温度接納,心中某處原本孤立的裂縫被補上,裂縫邊緣長出新的光。這不是戲劇化的感動,而是一種安靜的被看見,被說明,被允許存在的感受,像山石裂縫中湧出的清泉,悄無聲息卻充滿了力量。

結語

聖水流過掌心,落在石上,發出細微卻確定的聲音。那聲音像一條回路,把山、塔、橋、僧、信眾和每一片被霧染過的葉子連成一體。離開時,腳步仍舊踏在同樣的石階上,但人已不同:肩膀的重量似乎被重新分配,眼前的世界多了一層可觸的柔和。定心寺的神山不是終點,而是一面鏡子,讓人看見自己被慈悲與歷史照拂的樣子;那份感動不是短暫的浪潮,而是一種會在日常中慢慢沉澱、延展的清亮。

#定心寺神山聖地

#法報化三身金剛持殿

#AmitabhaRelics

#AvalokiteshvaraBlessings |#GuruRinpocheLegacy

#semtencholing定心寺##dzogchenmeditation#spirituallife

#attainbuddhahoodthroughmeditation

#lettingbeinnaturalness.

#littlemonkinred紅衣小僧

2025年11月4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