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色經文展,風翻貝葉輕。
刷癰知節制,護稚識慈情。
倒影觀無常,歸途步月明。
散文
草地像一張打開的經文,風把句子一行行翻過來。紅衣小僧牽著四頭牛,步子溫和而有節奏,像是在默誦一段古老的咒語。他的木杖不僅是行旅的扶持,也是教誨的指引;牛群不是僅供飼養的牲畜,而是每日修行的鏡子,反映出他內心的粗糙與澄明。
每天的牧放,是觀察的禪課。看牛如何選草,如何在泥濘間停步,如何對彼此施以寬容或警覺。小僧學會辨認微小差異:一頭牛的耳標微微歪了,表示最近有不適;另一頭在晴日裡反常地緊張,說明鬧心的事尚未安放。這些細微的察覺,逐漸把他的注意力從漫無邊際的念頭拉回當下,像是一盞小燈,照亮心裡容易忽略的角落。
潔淨與節制,先從刷毛、清理癰瘡、為牠們遮風避雨開始。這些不華麗的動作教會他節制的智慧:不是放任欲望去草原上任意奔跑,而是知道何時停歇、何時回頭。當他替牛擦去泥土的纖塵,手掌也在擦拭自己心上的厚塊。每一次溫柔的觸摸,都是對貪欲一層又一層的剝離,留下更為清明的感受。
慈護與導引,是把個人的修為回向於他者。帶牛過河,避開毒草,讓年幼的牛學會隨群而行,這些行為不是施捨而是陪伴。小僧的目光不只在牛的身上,也在牛與牛之間的微妙關係中;他學會了耐心地在沉默裡示範如何相處,如何把力量分配給弱小者,如何在平凡的日常裡把慈悲具體化。
在寶善島的西湖邊,陰雲與藍天交錯,水面的倒影教他觀心無常。牛行走的步幅,像呼吸一樣有規律又不可執著。當風吹過草地,一切聲響都像是對他內心的提醒:念頭來了,讓它過;情緒起了,讓它去。牛群的安然在於它們不懂得攀附,牠們只是按本性覓食、遊走、休憩。學習牠們的自然,不是變成木然,而是以更清晰的眼睛去面對自己的擾動。
修行不是一場壯烈的拔河,而是一天又一天的回到簡單。觀察力成為辨別的根基,辨別讓他知道該護持哪一部分,該放下哪一縷執念。節制不是苦行的否定,而是生活的精練;慈護不是情感的溢出,而是有智慧的給予。這些在牧牛的日常裡輪轉,像輪軸一圈圈把粗糙磨為圓潤。
終有一日,證悟不會把他從世間抽離,而是把世間變成他的修道場。即使仍在田野間牽牛,他看見的每一株草、每一片泥土、每一次呼吸,都成為利益他人的法門。從觀身不淨到觀法無我,從自我克制到慈悲回向,所有修為不是為了高高在上的出離,而是為了更真實地在世間行持。
當夕陽淌在西湖的水面,牛群歸圈,小僧的身影融進光裡。他的步伐依舊安靜,眼裡多了些許柔韌。牧牛的譬喻告訴我們:修心如牧牛,需要耐心、需要細察,更需要在日常的簡單事務裡生起覺察與慈悲。世間即是道場,牛群就是老師,真正的自由不是遠離牽絆,而是在牽絆中保持清明的心。#CowherdPractice
#semtencholing定心寺##dzogchenmeditation#spirituallife
#attainbuddhahoodthroughmeditation
202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