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衣薄,苔痕錯,露垂僧袖拈香著
認!認!認!
巡晨旭,讀清馥,眼波流照花週復
薔薇絡,玫瑰幄,剪春疏壤,護秋溫窖
慎!慎!慎!
收殊色,盛樸簍,佛前低語光陰軸
枯榮課,無常諾,捨得開謝,種因得果
默!默!默!
簷角隅,梵音續,歲華編就深深綠
香成縷,禪如故,捧泥身寄,向雲心許
駐!駐!駐!
散文
紅衣小僧與花,是一場日常的靜默盟約;他用雙手耕植時間,用眼神閱讀每一朵花的盛衰,並以花作為向佛最樸素的誠意。
描寫花園與小僧的習慣
花園被他細心分割成若干小區:一片低矮、色澤鮮豔的天竺葵緊挨著一條以藍綠色草邊繞行的碎石小徑;中景是成排的玫瑰叢,粉紅與乳白相間,葉片濃密;左側有棚架與攀藤,屋角的建築隱約由植被覆蓋。小僧身着深紅僧衣,常在晨光最柔的時刻步入園中,雙手背於身後,慢行查看每一株苗的脈絡與姿態。他不追求誇張的設計,而在於細節——土壤的疏鬆、根頸的透氣、花期前的剪裁——把一季一季的生命編織成可預期又總帶驚喜的節奏。
—
四季栽培的匠心
春天,他先在靠近寺院的地塊種下可即刻開花的品種,讓訪客與僧眾在踏入殿堂前就被花香柔化;夏日,他護持耐熱的灌木,並以遮陰棚保護幼苗;秋收後,他留下一些秋花與次年花期的基礎,讓冬季看似靜止的土壤其實在暗中準備;冬季,他用堆肥與防寒覆蓋,並在溫室內培育早春花蕾。每一季節的配置都有意識地互為銜接,使得花圃年年有花、日日有景。
—
供佛的儀式與態度
花開時,他會將當日最整齊、色澤最純淨的花瓣或整束時令花小心收起,放入單純的木盒或竹簍。供佛並非為了形式,而是一次安靜的對話:他在佛前輕放花籃,合掌默念,然後端坐片刻,觀想花開花謝皆是凡塵無常,卻也因此更見生命的珍貴。他認為以自己手中栽培的花供養,勝於取自遠方的瑰麗標本,因為那裡藏有田間的勞作、時間的等待與對無數微小細節的尊重。
—
花與心的相互照應
對他來說,種花不是逃避世事,而是一種修行。當一株幼苗在他的照料下抽芽、抽葉、綻放,這一過程教他耐心、謙卑與責任。當花凋零,他學會放下;當新芽萌發,他學會希望。花園成為他每日的經課:對細節的恆常關注鍛鍊了專注,對季節更替的接納教會他與無常和解,而每一次將花獻上佛前,都是把個人的勞動回饋給更大的秩序。
—
結語
紅衣小僧的日子從不缺少花。他把栽種、守護、獻供變成了生活的呼吸節拍,讓信仰與勞作互為見證。那座被花蔭部分遮蔽的建築、那條曲徑、那片四季輪轉的花圃——都像是一部沒有聲響的頌歌,低聲唱出一個真實而溫柔的道理:虔誠不在於誇張的儀式,而在於每日以心待物,以行敬佛。
#semtencholing定心寺##dzogchenmeditation#spirituallife
#attainbuddhahoodthroughmeditation
2025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