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衣小僧跪庭階,朱布覆案香微揚。 合掌心燙,經頁佛光,畫中像影映蒼茫。 石柱小像默守旁,拱門外綠丘長。 孔雀一側,尾羽含霜,城尖遠處暮雲張。
家有大鵬圖騰在,羽聲曾向天涯唱。 今以誠心換家光,跪拜朝朝還故鄉。 膝上痕跡,息與息長,身以祈願繫時光。 回向祖靈,向山向石向書香。
紅衣小僧瓊布每天在庭階上跪下,身着朱紅僧袍,側臉朝右,雙手合十,像一朵安靜的焰火在晨光中顫動。他的膚色帶著溫暖的紅潤,那是長年跪拜、禪坐與山野清風留下的印記。祈禱桌覆著紅布,桌上那本打開的經書,頁面上描繪的佛像在陽光裡泛出微金的光澤;瓊布的眼睛不開也不闔,目光向內,像在聽一條很久以前的家族歌謠。
世系與承傳
紅衣小僧瓊布出身於以大鵬鳥為圖騰的族群,祖輩口中的傳說總是把天空和羽翼說成家族的名片。大鵬不僅是力量的象徵,也是遠行與護佑的承諾。對瓊布而言,家族的光榮不是虛名,而是一種責任:以修行的恆常,讓那張展翅的圖騰在時間裡持續發光。他每日於庭階祈禱,不只是個人虔誠,而是把家族的故事、榮耀與期望帶到寺廟的每一寸石、每一根柱、每一張經頁之上。
祈禱的場景與細節
寺廟裡拱門後的遠景,綠丘、尖頂城鎮、低牆旁的孔雀,成了瓊布祈禱時的靜默聽衆。孔雀的羽色在光中散開,像是族徽的另一種回響。腳下的黑白紅黃幾何馬賽克瓷磚為他的每一次跪拜定下節奏,石柱上的小型人物雕塑像歷代護法一樣,默默見證。石材的寒重、織物的溫柔、植物的綠意在同一畫面中共鳴,讓一個人的祈禱不是自閉,而是與整座寺廟與風景共同完成的一次儀式。
祈禱在寺廟修行中的意義
祈禱對瓊布而言,既是內心的整理也是世系的回報。首先,祈禱是「回向」:他把私人願望化為普世的祝福,既為生者祈求安康,也向祖先與族群回報敬意。其次,祈禱是「持續的修習」:每天同一時刻的跪拜,像是把心繫在一條細線上,讓專注和慈悲不被生活的風雨吹散。第三,祈禱是「身體的禪修」:膝蓋的痕跡、合十的溫度、呼吸的長短,都把抽象的道理拉回可以觸摸的身體經驗中。最後,祈禱在寺廟的物質世界——檀香、經卷、石柱、窗外山色——與精神世界之間架起橋樑,使個人的修為與社群、傳統和自然相連。
結語
於是,每一次紅衣小僧瓊布的合十,都是一段小小的航程:從家族的圖騰出發,經過身體的訓練與心的梳理,抵達那處既遠且近的安頓。寺廟的拱門不只是建築的縫隙,更是他與世界互通的窗;那本經書的佛像不只是圖樣,而是他每日以真摯行動回應的面孔。瓊布用他的禱告,把大鵬的傳說變成日常,讓光榮不只是回溯,而在每一個清晨,重新展翅。
#semtencholing定心寺##dzogchenmeditation#spirituallife
#attainbuddhahoodthroughmeditation
#littlemonkinred紅衣小僧##ChineseClassicalPoetry
202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