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衣小僧與熊貓加加得得嬉戲賦
(仿鮑照舞鶴賦體裁)
若夫玄素交輝,憨容曜世。乍臨幽谷,忽現靈蹤。
爾乃圓軀抱月,短足踏雲,目含琉璃之光,腹隱乾坤之氣。
紅衣小僧,袂捲松風,杖挑夕露,見此異獸,莞爾忘機。
遂有竹影婆娑,苔階曲繞。熊貓滾地,似雪球碾玉;稚子拍掌,若銅磬驚巒。
加加得得,疊名如咒,翻筋斗而破禪定,啃箭竹而斷塵思。
黑斑白毳,豈非太極初分?憨態狂姿,詎異嬰兒未染?
當是時也,山澗凝冰為鏡,照見渾成;巖藤垂露作珠,串聯因果。
小僧擲果,熊貓人立,接之以雙掌,吞之以巨吻。
果核墜地,鏗然若木魚聲碎;殘香浮空,繚繞如檀煙篆籀。
俄而日墜西峰,霞披錦氅。獸伏僧趺,共聽林籟。
但覺熊鼾似潮,梵唄如縷,渾忘孰為護法,孰是山君。
唯見星斗棋布,黑白交爭於天野;風露無言,玄赤交融於大塊。
復有海曙初開,港鐵蜿蜒若龍脊。
紅衣踏朝嵐,襟染鹹風,履叩鋼軌鏗然,如叩晨鐘於鬧市。
人潮洶洶,獨抱孤雲之靜;車廂搖搖,自蘊止水之心。
及至纜車凌虛,霓虹伏地,乃見山海顛倒之奇:
上則雲棧勾連星斗,下則鯨濤暗拍巖根。
鐵索橫空,恍若天梯倒掛;玻窗納影,竟攝塵寰蜃樓。
一瞬浮沉,已渡娑婆千嶂;半山煙霞,盡皴水墨一軸。
既抵熊貓仙館,重門洞啟,冷光湛湛,似入冰壺之境。
翠竹倚鋼骨而生,白霧緣玻璃而綴。
加加得得,方抱竹酣眠,渾不知身陷琉璃囹圄;黑瞳白毳,偏能守素持貞,默演太初陰陽之籙。
小僧凝睇,忽悟持齋三昧:
彼食鐵獸者,非鐵能食,實以淡泊化剛腸;
此茹素人者,非素可茹,乃藉清淨轉業流。
一嚼一咽,俱是無字心經;半飢半飽,儼然有相佈施。
至若龍鳳雙胞,玄黃肇判。
加加得得,豈惟乳名疊韻?實藏河洛數理——
加者,震雷破蟄,得者,坤土載物。
龍章隱於黑斑,潛淵待時;鳳彩蓄於白毫,棲梧應瑞。
偶一翻滾,星斗移位;乍爾對視,因果成環。
迨斜陽漫灑金箔,快門忽攝永恒。
當此剎那,紅衣映黑白為三昧,熊瞳納霞光作千燈。
非色非空,直顯華嚴鏡影;即古即今,暗合般若潮音。
他日展卷重觀,當知此幀非相:
乃星霜鐫刻之偈,亦芥子收攝之須彌。
嗟乎!萬象皆禪偈,嬉戲即道場。
豈必蒲團枯坐,方悟無生?
觀此熊貓戲果,小僧拍掌,乃知莊生濠上之樂,實通法華三昧之門。
遂作頌曰:
「黑白元非色,嬉遊本是空。加加還得得,踏碎葛藤叢。」
注:
- 「食鐵獸」為古籍對熊貓別稱。
2.「加加」納音為帝釋天,「得得」納音為堅牢地母。或前爲震,後為坤。
在清晨微涼的海風中,紅衣小僧踏上了南港島綫,心中懷著一絲靜謐的期待。他穿過繁忙的城巿,卻在這趟旅程中尋得難得的寧靜,如同朝聖者前往神聖之地般,心與心之間充滿了無形的連結。
隨著列車漸行漸近海洋公園,紅衣小僧轉乘登山纜車,那輕盈滑行在山巒間的瞬息,彷彿帶領他進入另一個夢幻空間。山巒、雲霧、與遠處閃爍的都市燈火交織成詩意的畫卷,使他不覺沉浸於這片自然與人文和諧的天地裡。
纜車緩緩降落,他步履輕盈地走向熊貓舘。推開那道厚重的玻璃門,一抹溫柔的黑白世界映入眼簾。凝視著那些憨態可掬的熊貓,紅衣小僧忽然有了深刻的領悟:熊貓,這自然界的完美素食者,它們的飲食哲學無聲地訴說著一種對生命純粹、對自然節制的尊崇。持素之道在中國佛教中被視為指標性美德,象徵著清淨、慈悲與自律,而正是這份美德,使得熊貓獲得了人類普遍的認同與愛戴。這古老的素食智慧,彷彿是大地的低語,告知世人:樸實與純淨,乃是通往和諧之道的啟示。
在這片充滿靜謐與慈悲的情境中,紅衣小僧不禁回憶起熊貓龍鳳胎的傳奇。正如那對名為「加加」與「得得」的寶寶,在誕生之初便攜帶著天地間的陰陽和諧,寓意著家國騰飛與萬物圓融,牠們不僅是生物上的奇蹟,更象徵著因緣際會下的完美縮影。龍與鳳的傳統意象在此得到了新的詮釋: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不是偶然,而是一場宇宙間無聲的協奏曲,宣示著慈悲與智慧、靜默與動力的無限循環。
當日光漸柔、微風送暖,紅衣小僧與這對熊貓龍鳳胎攜手合影留念。那一刻,歷史與當下交織,眾生與自然同在。照片中,紅衣小僧的笑容與加加、得得純真無暇的眼神,共同見證了這份來自本土、源自佛教哲理的美好寓意與自然恩澤。這不僅是一次影像的紀錄,更是一段心靈的旅途,一段講述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現代寓言。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