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嶂浮雲,虯簷蔽日,鹿堂深臥林陰。
石徑斑駁,風捎幽壑低吟。
緋衣乍破層巒碧,似霞燃、點亮空岑。
更蔭濃,古木垂庭,經卷橫襟。
性空緣起,浮漚聚散如箴。
《雕龍》筆落無常界,透靈光、葉底穿金。
漸參詳,語叩禪機,笑漾松音。
在廬山青翠的山巒之間,白鹿堂書院靜臥於濃蔭林莽之中。陽光斑駁地灑落在古朴的石徑上,一縷縷輕風穿堂而過,似乎捎來山間幽徑深處的低語。紅衣小僧們結伴而行,他們的衣袂如緋霞般在綠影中翻飛,彷彿是火一般燃亮了這一隅靜謐的天地。
書院後庭,一棵古樹庇護下,僧眾圍坐於青石案前,桌上一卷展開的《文心雕龍》猶如一扇通向古典智慧的門扉。大家各自端坐,目光溫和而深邃,仿佛正品嚐陽光和露水滲透過思緒,討論起劉勰在書中所提及的「道」。他們言談間,既有對文采的讚嘆,也有對思想本源的探求。
在討論中,眾僧深究「道」之謂何物。有人緩緩提起:「劉勰所指之道,正如緣起之理——萬物皆因緣聚散而生,因緣消散而滅;而空者,並非虛無,而是萬事萬物不存固有之自性。」言辭間透露出對因果生滅、無常世界的領悟。這種思想如同山泉般清冽,洗滌著每個人內心的塵埃。
微風輕送,樹葉沙沙作響,似在為這場跨越文學與佛理的對話伴奏。小僧們紛紛發表見解,他們的語調既平靜又充滿熱忱;一位年長的小僧含笑道:「文心雕龍中那雕琢之筆,不僅是對文體之探索,更是一種體悟生命無常與微妙連結的途徑。正因所有現象皆從緣起,故能見得其空;這空中蘊含無限的可能與法喜。」其他僧侶聽後也會心一笑,彼此相視,彷彿在這無言的理解中共享著一份深沉而美好的喜悅。
討論隨著話題的深入,漸漸融入了禪意與靜思。午日的暖陽穿透樹梢,映照在鬆動的笑容與平和的目光之上。每一句話語,都像是對天地間因果律的一次禮讚;每一次的呼吸,都將「緣起性空」的真理烙印在心靈之上。法喜充滿這一刻,眾僧彷彿在懷抱著無盡的智慧與慈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當論及文學與道理之間的縝密聯繫,討論變得更為細膩:有僧說,「文心如雕龍,既雕琢文字之美,又施展心靈之光;而這光,正映照著萬物無自性、因緣和合的妙理。」大家點頭示意,彷彿在這平凡而又出塵的對話中,已領悟到一種超越世俗的真知灼見。
午後時光悄然流轉,書卷未捲,心意已遠。那紅衣小僧們在山林之間、古樸書院中,彼此耳語著天地間微妙的律動。他們彼此分享著對《文心雕龍》中的奇思妙想,也在探討劉勰筆下那「道」的奧秘中找到心靈的寄託。正是這般因緣聚合與相互啟發,使得每個人無不沉浸在法喜充滿的光芒裡,靜待著那隨時可漾起的智慧波瀾。
隨著山風漸息,討論話題也如山巒般層層展開。紅衣的飄動不僅是對色彩的點綴,更象徵著他們心中那對無常世界的豁達與執著。那份對「緣起性空」的認識不再止於文字的表面,而是化作心中的明燈,驅散疑雲,使每個人在這充滿道意的午後,都能感受到生命的詩意與渾然天成的和諧。
在這廬山之巔,在白鹿堂書院的林間小聚中,紅衣小僧們以文會友,以心交談,化解了塵世的繁雜,樹立了對道理、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認。那優雅而熱烈的對話,猶如一曲清音,在靜謐的山林裡久久回蕩,留下了一段唯美、超脫世俗的記憶。
202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