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樺金風落 ,
籃傾赤果滿 ,
葉鋪黃路明 。
光透枝間暖 ,
影隨步步清 。
孤鐘遙入遠 ,
秋色返門庭。
晨光未滿,僧人自廟舍中出,肩挑簡具,踏向田畦與林徑。他們的日常不是僅靠施主施粥,而是以雙手與土地結盟,將歲月織成可食的日常。耕作與採集並非粗陋,而是細緻且有節律的修行。
—
耕種的節律與智慧
春耕夏耘,僧人在狹長的梯田間循序播種,選擇耐寒且養分轉化率高的作物。施用的肥料以堆肥與落葉、廢棄蔬菜為主,尊重生態循環,減少外來依賴。收成時節,他們依天候與土壤而非市場價格,分配食糧並留種以延續來年。
—
山菌的採集與辨識
入秋深山是採菌的季節,僧人憑經驗辨別良莠,不以貪多冒險。採得的菌類經簡單處理,分曬或慢火燉煮以去除苦澀與毒性,保存風味的同時降低浪費。採菌也是一種謹慎的教育,資深者傳授年輕僧徒觀察地形、氣候與共生植物的知識。
—
採果的節令與儲存
林間果實成熟時,僧人沿著小徑撿拾落果或在樹下等候自然脫落,避免損傷樹體。對於新品種或貴重果實,會優先入廟供齋或交換生活必需品;常見果實以醃漬、烘乾或熬成果醬保存於陰涼處。這些儲存方法既延長食用期,也成為寒冬時節的滋味記憶。
—
飲食中的簡樸與尊意
每日三餐講究節制與感恩,煮食時重視配色與營養平衡,蔬菜、菇類與果物輪替出場。食物在爐火與瓢勺間被緩慢地轉化成養命之物,每一口都承載著勞作與季節的資訊。用餐同時是修心的時間,平靜地念誦或默觀,把對天地與人的敬意融入咀嚼。
—
農耕採集的更深意義
以耕種與採集為生,不只是生計的選擇,而是與自然共舞的倫理承諾。僧人透過勞作理解無常,學會忍受失收與慶祝豐年,將個人的得失放回更大的循環。這種生活教會他們謙卑、節制與慈悲,讓每日的餐桌成為修行的延伸與對世界的溫柔回應。
202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