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卜算子慢 · 文殊奪盔

蓮臺翠繞,雲外梵音,五髻佛光爭霽。
紅袂低徊,暗數妙形殊異:
獅子吼、慧劍寒星綴,
玉無垢、摩尼照影,垂髫更琢靈蕊。

忽覺天風起。見金甲淩空,法身垂臂。
競逐如童,漫惹寶華墜地。
乍驚疑、何似人間戲?
卻悟得、禪機寓動,正喧中澄寂。

在五台山,紅衣小僧虔誠朝拜著五位不同風采的文殊菩薩──聰明文殊、獅子文殊、智慧文殊、無垢文殊與孺童文殊。佛陀猶如一位莊嚴的大覺者,昂首立於天際,右手高舉著武士的盔甲。五位文殊如同稚子般熱切,爭相去抓取那象徵著權威與力量的盔甲。

乍看之下,這震撼的場面與激烈的爭奪似乎與佛教提倡的「和平不爭」格格不入,彷彿在展現家庭或群體間不可避免的競爭與衝突。然而,若從更深層次審視,這一象徵並非單純呼喚爭鬥,而是蘊藏著關於權力傳承、責任擔當以及家族文化涵義的深刻寓意。它揭示了人性中那活力四射、瞬息萬變的一面,正是對現實生活中豐富多樣經歷和情感起伏的生動反映。

在佛教語境中,「和平不爭」更多指一種內在修持的境界。佛教教義並不否認世間存在各種矛盾與分歧,而是提醒我們:當外在的競爭與紛擾湧現時,切勿迷失自己的本心,不應執著於爭鬥本身。換句話說,佛法注重的是透過心靈的超越,從外在的紛爭中抽身而出,達到一種超然脫俗、內心安寧的境界。這是一種引導人們如何以智慧面對內外衝突,並化解它們,以實現身心和諧的重要啟示,而非提倡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正常競爭與互動。

透過五文殊奪盔的形象,紅衣小僧領悟到佛陀的真意:在面對外界紛爭時,我們更應注重心靈的修煉和自我的超越,從而不被短暫的競爭所牽絆。這一情景提醒我們,外在的爭鬥和衝突,實際上提供了一個契機,促使我們反思自我、淨化心靈。佛教的智慧正是在這樣紛繁複雜的生活現實中,引領我們尋找到內在的平和與安寧。

另外,這幅寓意深遠的畫面還引發了一個更廣闊的思考: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如何從激烈的社會競爭與人際矛盾中找到內心的平衡?歷史上許多哲人亦曾指出,外界的混亂往往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

2025年5月9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